有別於山川琉璃吊橋一登場就備受矚目,無視南台灣炙熱的豔陽,依舊甘願領著號碼牌一窺究竟的熱鬧。位於另一側的「禮納里部落」,雖不為一般遊客所熟悉,但漫步其間,時間表似乎發揮不了作用。
隨手即拾的文化、藝術,隨處可見的工藝、建築,居民個個是生活藝術家,轉角處處充滿著驚喜;走累了,還有未經加工、以及親手栽種、烘培、製作的原民風味美食饗宴。在部落的山林美景裡洗滌身心靈,加乘豐富的視覺及味覺的體驗,走進這裡,遠離塵囂,簡單、幸福不過如此。
「禮納里部落」位於於屏東縣瑪家鄉的瑪家農場,涵蓋二族三村,排灣族和魯凱族,以及瑪家村、好茶村和大社村。
由於98年的莫拉克水災(又稱「八八水災」),造成瑪家鄉的瑪家村、霧台鄉的好茶村、三地門鄉的大社村三村受災嚴重,居民失去了家園。由政府與三村居民協調後,選定瑪家農場位置,並且依據居民的意願以及保留文化傳統為宗旨,使居民參與建造及設計,親手完成自己的房子,興建了現今的居所(永久屋),目前住戶有483戶。
「禮納里 (RINARI)」的命名,是取自排灣族瑪家農場的舊名,譯為「我們一起走」、「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」的意思,漢文音譯為「禮納里」,是代表著以禮互相接納不同種族的鄰里,有著美好的未來的意義。從原本相鄰甚遠的三個村,現今僅一條路之隔,保存著各自的文化傳統,呈現出部落的悠閒和美麗,贏得了台灣普羅旺斯的美譽。
進入禮納里部落,首先看到的是這個「瑪家部落」的石碑,石碑上寫著Makazayazaya(瑪卡札亞札亞社),排灣族語是指「傾斜山坡地上方的部落」。
瑪家村的青年集會所,是一位勇士頭戴帽子的造型,在部落中只要年滿16歲以上的未婚男子,會在青年集會所受訓,學習狩獵或征戰等技能。
瑪家穀倉又叫紅蔾工坊,是一棟橘子色的玻璃屋,可以在此地享用原民風味十足的特色料理。
原本是白色葉子造型的集會所,穿上了金黃色的外衣,在藍天下,格外的醒目。
拍照的過程中,心中一直吶喊著:這不是停車場啊~~~(無奈只好回來向P大神許願了...)
禮納里家屋的外觀,很像歐式小木屋,感覺像來到了歐式渡假村一般。但其實還是根據原來的傳統建造,只是採用的建材緣故,產生的效果,並非仿照歐式建築,而且居民除了參與建造之外,自己的家園更是自己設計,成就了各有特色的外觀。
瑪家村的家屋,幾乎是嵌入石頭的圍牆,再加上各家設計的圖騰及造景。
隔了一條路的對面,發現了很熱情的大腳印,Saabaw! 是魯凱族語的「你好」, 跟著大腳印走進去, 進入了脫鞋子的部落~「好茶村」。
好茶村的家屋圍牆,採用的是石材堆疊而成,跟瑪家村明顯的不同,相隔一條路,走訪其間,卻存在著自有的文化感受~
好茶村的集會所內設置了射箭場,大面積的屋頂遮蔽了陽光的溫度和雨天的潮溼,打個籃球、學習射箭、或來場原住民族祭典,都不會受限於氣候。
不同的標靶,可以想見魯凱族人擁有的射箭的本事。
進入好茶村的家屋裡,是要脫鞋子的喔,如果連襪子也不穿,他們會更高興,這是好茶村的文化。
來到好茶村,會發現每個家屋前都鋪設了石板地磚,光著腳丫踩在冰涼的地磚上,令人感受到像回家一樣的輕鬆、自在。
好茶古茶柏安部落,魯凱族語是指雲豹的傳人。
在好茶村發現的這個教堂,驍勇的壁畫人像英姿使我們停留了目光;襯著藍天白雲,教堂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。為保存原有的傳統文化,禮納里部落裡,每個村都設置了2~3個教堂,共10個,各有其特色,進入部落裡,不妨來個特色教堂尋訪之旅吧~
走著走著,看到一處家屋旁種植的小米,隨風搖曳著,顆顆飽滿的小米,呈現著沒有加工的原味,展現這裡自給自足的生活。
家屋裡年邁的阿嬤很熱情的對著我們微笑,並介紹、表現著小米的製作過程;
雖然嘴裡一面念叨著「老人無聊才做的,小米製作過程很複雜」等等話語,一面熱情地歡迎我們有機會來此住上一晚,體驗這裡的文化;一點也沒有強力推銷觀光、令人厭惡的商業口吻,反而令人有股想擇日不如撞日,就此住下來的衝動。
阿嬤說要拍這個才有漂亮啦~~~
再捕獲一個教堂,雖然教堂的牆壁經過時間的沖刷,已不再像剛上漆時的潔白,但以藍天白雲為背景的白色教堂,心靈卻有如被洗滌過一般的澄淨。
來到INI原創空間,斜坡上的藝術祭,就此開展啦...
用湯匙創作的作品,名為「吃飯了」。
我們在此等待了許久,來回了2趟,很想好好拍下這傳神的壁畫,但, 始終等不到這輛車離去,這真的不是停車場啊~~~
INI原創空間再往前行,進入了「大社村」。
相較於瑪家村及好茶村的一路之隔,大社村步行距離較遠,因此,漫步部落裡更無觀光客,也更凸顯部落的恬靜及怡然自得,只是,千萬不要恣意打擾家屋裡休息中的族人,畢竟這是居家,不是觀光勝地。
大社村的教堂,簡潔的線條裝飾,訴說著通往天堂之路,只要簡單、純粹,如此而已。
諾大的人型雕像,寫著「大力馬老」,是大社村頭目的家。仔細觀察禮納里的家屋,家屋前的雕飾、圖騰、名字等等都代表著這戶人家在族裡的地位。
穿山甲造型的白色大物,藏身於藍天綠海中,設計者將建築體融合於大自然裡,確實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,令人不禁好奇它的用途。
登登...答案揭曉!!! 炙熱的午後,來這裡打場籃球吧!
禮納里部落,除了從瑪家部落進去之外,還可以從大社村的尾端/開端進入,牆壁上的圖騰,歡迎著來自各地對原鄉文化有興趣的旅人到此一遊。
來到禮納里部落,一定要來嘗嘗瑪家穀倉(又稱紅藜工坊)的原民風味餐。原民風味餐只接受「預訂」喔。
詳情看這裡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kazayazaya
據紅藜公主表示,有些食材現場不足,所以只提供「預定」喔。
因為我們行前資訊規劃不足,當然是沒預訂了,眼睜睜的看著它桌享用著美食,只好再度秉持著沒把臉帶出來的精神,再三地詢問後,紅藜公主表示,因為現場甜點及點心的食材不足,如果不用甜點跟點心的話,可以提供一份風味餐的主餐。
幸運地,瑪家鄉一日遊,可以在原民風味的美食饗宴下完美的結束了。
原民風味餐+烤肉餐。(盤飾出乎意外地不馬虎)
加點了一份烤肉餐。
紅藜工坊套餐附餐的飯,是紅藜飯。
紅藜的營養價值極高,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17左右,與牛肉相近;它的鈣含量是稻米的50倍;鎂的含量是燕麥的2.3倍;鉀含量為燕麥的12倍:而膳食纖維則平均高達地瓜的7倍;燕麥的3.4倍;此外,它還含有一般榖類較欠缺的離胺酸、麩胺酸等胺基酸以及稀有元素「硒」。
雖然紅藜飯頗負盛名,但大晨小倫未曾吃過,在走了很遠、很久的路之後,飢腸轆轆的肚子,似乎也不排斥任何食物,更異於平日地勇於嘗試新的食物口感,這份風味餐深受他倆兄弟的喜愛,吃了大半。
小米製成的三種不同層次口感的小米飯。
樹豆湯,是紅藜工坊的特殊食材,吃起來口感與不加糖的綠豆相近,加了薑絲煮成了鹹湯。
紅藜工坊的展示架上,展示著這裡特有及盛產的食材。
小米
紅藜,穀物界的紅寶石之稱。
離開禮納里部落,沿山公路驅車行走,放眼無盡的山色,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是,對這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的離情依依。
失去原鄉的禮納里部落的居民,少了原本工作的技能和收入,加上青年人口不斷的流失,生計飽受威脅;但秉持著對原鄉的懷念,並期待著新家園美好未來的精神,很快的振奮起來,實地努力地參與了觀光發展策略,除了藉由觀光的收入維持基本需求之外,也希望能讓青年回流,共同維護發展傳統部落的文化。
近來,由政府推動的「斜坡上的藝術祭」地完成,一件件令人驚喜的藝術創作,更使這裡成為原民文化的櫥窗。雖然失去了原鄉既有的寬闊自由空間,擠身在狹小的永久屋中,但是為了新家園的未來,攜手共同努力的成果,實是令人流連忘返。有興趣體驗不同文化的人,可以參與他們的行程活動,這個浴火重生的美麗部落是不會讓人失望而歸的。
想去禮納里
地址: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鄉瑪家村和平路一段65號
電話:0920-042738 08-7997418
訂房電話:08-7997418
電子信箱:rockjah36@gmail.com
瑪家穀倉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kazayazaya
禮納里-脫鞋子的好茶部落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ucapungane20101225
How To Go?
【公車】
1.搭乘屏東客運,往三地門、霧台方向,水門站下車,往部落步行約30分鐘。
2.搭乘『台灣好行』,在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下車,往部落步行約15分鐘。
【開車】